第十期心理与脑·“交通”论坛成功举办

时间:2022-11-01 10:18:16 编辑:lwdlab 热度:
 

深秋十月,给心灵一米阳光,心若向阳,无畏悲伤,10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主办心理与脑·“交通”论坛(第十期)在线上举行。北京大学时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伍新春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何先友教授受邀做专题报告。论坛由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卫东教授主持。

首先,李卫东代表主办方致辞,他表示,心理学是一门古老又新兴的学科,影响人的方方面面,心理与脑·“交通”论坛今年已是第十期,特别感谢每期特邀嘉宾带来的精彩报告,每一期活动都是一次学术的盛宴。今天在这十月桂花飘香的季节,第十期活动又如约和大家见面,希望参加活动的各位青年学者和心理学爱好者们又能收获满满。

                    专题报告:深入心理与脑

时杰教授作了《睡眠、认知与脑功能》的报告,从睡眠的生理功能到睡眠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乃至睡眠与脑功能调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时杰教授指出,睡眠是自发、可逆的周期性状态,人的一生中约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是生长、发育、体力复原、信息整合和记忆巩固的重要环节。电子设备、体位、运动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睡眠,而睡眠不足或睡眠剥夺可对认知功能(记忆与遗忘、压力、创造性思维、物质成瘾、精神障碍等)产生广泛的负面影响。时杰教授进一步指出,靶向记忆再激活(TMR)、闭环神经调控(Closed-loop)、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经颅磁刺激TMS等作为脑功能调控都有相应的临床应用价值。最后,时杰教授认为,睡眠研究范式、睡眠障碍的神经机制、睡眠中线索暴露闭环神经调控、前沿技术与睡眠研究相结合等是未来睡眠与脑功能调控的发展发向。

伍新春教授的报告《童年人际创伤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从童年期人际创伤的类型及其发生率出发,而后引入人际创伤经历对创伤后心理反应的影响。伍新春教授将童年期父母伤害创伤分为身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以及情感忽视等。值得注意的是,目睹任何形式的言语、身体暴力也被列入童年创伤的范围之内。教师伤害、同伴伤害的类型基本同以上。伍新春教授指出,国内外儿童遭受心理或身体创伤的现象非常普遍,其研究显示,童年期人际创伤对大学生创伤后心理反应的影响(正面/负面)包括:短期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包括情绪、认知、行为、生理等)、重大/持续应激事件的长期影响(包括创伤后应急障碍PTSD、创伤后成长PTG)等。伍新春教授认为,每个人面对创伤的反应程度各异,创伤复原时间的长短也因人而异,对这些内容的研究有助于进行针对性地有效干预。

何先友教授的报告主题为神经美学,报告围绕“美”是什么的神经美学思考展开。何先友教授指出,神经美学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审美体验的对象,揭示审美过程中的神经活动、大脑活动,探究其内在过程,是科学和美学的结合,亦是传统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何先友教授以神经美学的视角,从中国园林建筑、古汉字、中国书法,以及中西风景画等不同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审美解剖,从心理与认知神经机制切入,带来了一场美的盛宴。他同时强调,美的教育,对于提高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有重要作用。何先友教授的报告从美学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阐释的思想和实践引起了在场嘉宾的共鸣,他呼吁,人文素养的提升问题是全社会重视的问题,也是国家需求之一,希望有更多学者加入神经美学研究,在做好基础研究的同时还要有应用推广。


                   交流启发:碰撞思维火花

论坛最后,就“中国传统文化美学审美研究的神经机制基础”、“科学教养与教育”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对“心理学与脑科学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论坛在心仪脑、B站、AiBrain和Brain news等同步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近13511人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