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脑·“交通“论坛第三期隆重推出微课堂 在抗疫的春日中如约而至
春天不可以没有笑容,在这特殊的三月,上海的抗疫正在进行时,上海交通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也在这非比寻常的春天,在3月27日15:00举办心理与脑·“交通“论坛第三期,并隆重推出晚间微课堂栏目,旨在为交大以及全国各地的师生送去心灵的春风。
“交通“论坛第三期下午场为专题学术研讨会,旨在探讨心理学与脑科学的交叉融合,进而促进学科的发展,推动我国心理学与脑科学创新发展以及人民的心理与脑健康。此次研讨会由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卫东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彦捷、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陶沙、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毅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
苏彦捷分享了《早期亲子触觉经验与亲社会性的发展》的研究,她指出,早期亲子触觉经验构成了个体亲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早期亲子触觉经验可以预测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而在心理层面,亲子关系则扮演着桥梁角色,早期亲子触觉接触促进更加亲密的亲子关系及安全依恋的形成,进一步促进其亲社会性的发展,在人类社会性演化中起着基础作用,为人类亲社会性的产生提供了不同的视觉。苏教授强调: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去治愈。对于观众题问“什么样的抚触才是最佳以及是否有最佳关键期“,她指出,亲子触觉经验是稳定的记忆,是回溯性的测量,关键是在童年时期有这样的温暖体验,拥抱、拉手、亲拍等都是很好的抚触,不在于用何种触觉体验方式,而在于有这样的行为。
陶沙从阅读学习与儿童脑认知发育切入,探讨两者间的关系,其报告题目为《阅读学习与儿童脑认知发育:追踪观察与随机干预研究的发现与思考》。她指出,在第二语言阅读学习中,脑自动化受到母语背景的深刻制约,因此,识别二语阅读学习中母语背景的影响,是针对性优化二语阅读学与教的重要基础。此外,针对性的专项语言训练可以有效重塑脑对二语阅读加工的自动化反应,而且,与多通道整合有关的非特异性音乐训练也可有效促进汉语母语儿童对英语字母-语音的自动化整合。对于“阅读的训练在何时作用于左侧额中回体积的增加“的提问,陶教授解释道,目前研究中并未涉及观测到某一年龄段,但可以得出的结论是,6-12岁,每个年龄段会有变化的趋势是相似的。
蒋毅的报告题目为《基于生物运动信息的视觉加工研究》。他在报告中将生物运动信息的视觉加工分为三个层次,依次为知觉层次(生物属性)、功能层次(社会注意)、高级认知层次(社会认知)。他认为,视觉系统对于生物运动信息的加工来源于视觉经验(视觉刺激)和地球重力的影响,生物运动信息加工有其敏感性;而社会认知的方向要追溯感知觉加工。而对于“人工智能的测量是否准确“的问题,蒋教授表明了这种担忧的正常,他指出,人工智能和自然人的算法是截然不同的,生物运动信息先有生物性再有社会性,而人工智能需要大量样本,目前很难检测生物性,他也表示,希望人工智能以后能有更大的跨越式发展。
研讨会最后,李卫东延续往期论坛指向未来性的风格,与三位学术大咖探讨“心理与脑“未来的发展方向。苏彦捷指出,之前”心理与脑“方面的研究受技术等制约较多,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研究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可开展的复杂性研究也日益增加,但不可忽视基础研究,应利用技术将基本问题深入说透;陶沙指出,心理学的使命是描述、解释、预测人类社会的行为,而未来的学科必然是分化与统一的结合,未来,相信”心理与脑“学科会打破领域的单一,未来可期;蒋毅则指出,”心理与脑“最终目的是回答人在复杂环境下如何工作学习与生活,必然需要多学科交叉,相信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下午场学术研讨会在线上进行了公开直播,受到了热烈的反响,共有5000余人在线直播观看了本次活动。